-
13
2021-12刘承川,4858美高梅登录中心新闻与传播专业网络传播系2017级毕业生。【狐说】公众号的创始团队成员;2016年在专业大实习中加入字节跳动,从事研发工作;现任字节跳动公司CoreHR产品线前端技术负责人。
从大学到毕业,刘承川一直在不断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生活状态:兴趣使然,勇于尝试,一腔热血。
PART1 “读大学,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高中时常常向校刊投稿的少年,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期待和樱花大道尽头的好奇进入了4858美高梅登录中心的新闻传播专业。大一的学习让他明白这个学院不只有新闻系,他逐渐了解到广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在大二暑假,这个习惯于遵从自己兴趣的少年决定到广告设计领域试一试:他自学素描,在网易新闻的一个视觉设计部门实习,亲身实践自己在那个阶段“最想要做的事”。这不仅仅说明了他在试错上的大胆和坚韧,也提前消除了他未来可能会产生的一切遗憾。
2013年,互联网逐渐变得热门,“网络”、“产品经理”等专业术语成为了时尚和前沿的代名词。刘承川发现自己对这个“新的东西”有很大兴趣,也就是这份热情和期待使他开启了“喝了这杯酒,来生还做网传狗”的网络传播专业学习生活。
当时网传班的班导是肖珺老师,身为班长的刘承川用“温柔且坚定”形容她。
“肖珺老师其实在大一就开始带我们,可能没分专业的时候,她就在鼓励我们说要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肖老师这句话,大学四年我是受益匪浅,我相当于是毫无顾忌地去尝试自己要做的事,没有想着说这个事要是我花了一年时间没有做成,我未来找工作、读研怎么办,我没有想过,当时就想的是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得先尝试一下。”
“肖珺老师有一句口头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你读大学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经常跟我们讲这句话。”
正是因为拥有尝试的勇气,刘承川从不浪费检验自己“真正兴趣点”的机会。从最开始想要读新闻、当记者,到后来尝试学设计、自己联系实习,再到最终进入网络传播、互联网领域;刘承川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他在湖北电视台做过公众号的运营,在网易做过视觉设计,在字节跳动做编码和编程;一路走来,虽然也遇到过困难和瓶颈,但刘承川都克服了,他不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具有极强的行动力和实践力。
PART2 「狐说」的诞生
【狐说】是网传专业的学生非常熟悉的公众号,它既是一个专业学习以及作业呈现的互动平台,又是一个聚焦海内外新媒体前沿动态的网络文化知识社区。【狐说】平台的运营在一代一代的网传学子中传承、延续,而它背后的故事也非常有趣。
刘承川是【狐说】第一届编委会成员,在他的记忆里,【狐说】的诞生与《网络传播概论》这门课密不可分。当时肖珺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运营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众号的作业,其中一位同学运营的公众号流量和粉丝量都还不错,于是全班同学在讨论后决定结合《海外新媒体评析》的课程内容共同运营这个账号,发表与海外新媒体相关的内容,而这个账号就是【狐说】的前身。
“在海外新媒体评析那门课上有点类似于信马由缰,就是我们肖老师就会说《狐说》你们自己去搞,她说编委会同学只要确定好方向就可以。”
“所以《狐说》当时就是基本上是由着我们自己来,想怎么玩怎么玩。”
【狐说】一届编委会由5-7个人组成,它由最初的作业平台衍生成一个更具深度和创新的自媒体。从数据可视化新闻的呈现到与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合作,【狐说】的栏目设置以及运营结构愈加完善。在大三的时候,刘承川作为当时的技术总监决定带着【狐说】申办一个校级项目,“最好能给我们搞个办公室什么”。也就在这一年,武汉光谷举办了一场与新媒体相关的分享大会,当时的CEO张恒宇同学在这场大会上介绍了【狐说】,赢得了不错的反响。这个承载着2013级网传班同学期待的小平台逐渐从班级走向整个武大,又一步步扩展了它在校外的影响力。
在刘承川心里,【狐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媒体运营机会。他们亲自参与稿件的编排,了解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逻辑,共同讨论不同栏目下的选题和内容。他们会因为公众号的涨粉而喜悦,也会积极探索新媒体领域的前沿内容,思考如何为己所用。2014年左右,国内的数据可视化新闻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刘承川当时在网易实习,他记得网易新闻的数读栏目发稿也非常少,新闻媒介对于数据化呈现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狐说】内部却非常乐于生产具有创新性的内容,他们想“哪怕我们可能不做(网易新闻)那种网页的互动,我们就做一个精彩的稿子,我们也想去尝试一下”。
因为愿意尝试、敢于尝试,运营【狐说】对于刘承川来说更像是自己的第一次实习,不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承担责任。即使是在毕业以后,他也关注过【狐说】上发表的文章。他希望这个公众号平台能够激起学弟学妹们的参与感,甚至与网页制作、视频剪辑等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延伸出一些新的形态。
“那要说展望,我希望大家能够把【狐说】当做是自己的一个产品。”
“所以又回到前面那个课程设置的问题上来,要不然就是在整个课程要打通的情况下,你可能就得安排大三大四的同学也参与到《狐说》的这个运营里面来,这样他们才能够把比如网页制作、音视频剪辑这些课程输入,能够融合到《狐说》里面去。这些东西我觉得是很有帮助的,都7年了还没有一个官网,我非常纳闷,就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对吧。”
PART3 走上技术之路
在网传专业的学习中,刘承川在《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等课程中一步步细化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时的网络传播在大四时会进一步分方向,包括媒介理论和媒介工程。媒介理论重视理论研究,选择的同学比较多,而他喜欢的媒介工程则偏向技术,难度更大所以选择的同学也很少。
新传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都要参加实习,而在大三上学期决定选择技术相关岗位的刘承川此时面临着自学计算机课程的难题。有趣的是,他购买课程的方式是众筹;通过分享自己的PPT模板、电影素材等资源,他差不多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筹集够了学费。这段故事在当时传得热热闹闹,老师们都觉得“这小伙子挺有意思的”。
买到了课程,自学的过程却困难重重。刘承川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看编程的书,然后自己学着写一些脚本和代码去运行。代码跑不通的时候,他就对照着网上的教程一遍遍尝试和修改;代码跑通了,他一边享受着短暂的成就感,一边又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大三上的一整个学期,刘承川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在沮丧和喜悦的情绪交织里钻研着编码。
然而自学编程只是困难的开始,大三下学期的实习才是真正的“战场”。他做的第一个任务是实现网页上的一个控件,但他当时没有任何经验,仅仅只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于是又一次开始了“从0到1的自学”。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点钟下班回到租的房子,他每天都要学到一两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可技术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刘承川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同事无心的一句“还没搞定啊”与这些困难一同压在他的身上。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沮丧之中。
“白天就是去办公室,回来的时候回到房间,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感觉就是天旋地转的,然后自己晕晕乎乎的,就那段时间基本上天天都是这样的一个感受。晕完了之后起来还得继续去看书去学习,赶紧恶补一下计算机相关的一些知识。”
面对着这样“糟糕的状态”,他一方面找肖珺老师倾诉,逐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靠自己的坚持不断学习,磨练技能。在实习后期,刘承川已经能适应各种工作任务了。大三的实习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种煎熬,却也是他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他逐渐明白自己不是做不了,只是没有经验而已,只是需要尝试而已。
PART4 如今的“我”,未来的“你”
当被问及有什么想对老师们说的话时,刘承川说:“首先我还是发自内心的想感谢一下各个老师,包括最开始像刘丽群老师、洪杰文老师等等,很多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们很多网传同学的帮助也都很大。这个专业的历程早期还是很艰辛的,然后到现在这么多老师在这个专业,培养我们这么多学生。我很感激老师培养我们这方面的一个兴趣爱好,制定这样的课程体系来培养我们。”而对于如今网传的课程设置,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我是希望说老师们能不能够结合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能够注入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像我刚刚提到像技术课程的这些东西,可能还是偏基础了一些,或者说可能有一些脱节。”
提到对学弟学妹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建议,他说:“首先我觉得肯定是学业要进步,那可能大家不要一味的沉浸在社团工作或者谈恋爱这些东西。然后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建议是更专注的在读书这件事本身上面。另一个是对于技术方向的同学,我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觉得网传在技术领域上面是一个有难度的事儿。国内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技术的一个工具叫Vue,它就是一个文科生去做的,现在这个东西在全球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我觉得可能需要好好学习,去克服这个恐惧,不断的努力。”
最后,刘承川也给将要实习的同学们留下了一些经验:“首先,大家要有意识地自主关注实习,包括简历包装等等;可以听一些学长姐的经验分享,或者在网上搜索了解一下,尤其关注秋招拿到offer的那些帖子和文章。第二是明白自己喜欢做什么;因为大三的实习只有三个月,但到大四上课还有一个暑假的过程,其实是可以做两份实习的,大家可以多尝试一下,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最后是不要将期待完全寄托于学院,学院安排的实习可能无法了解具体岗位信息,你可以提前问问老师说我这个专业实习对接的那个部门的负责人是谁,我能不能提前了解一下实习岗位是什么,要在实习的选择上更加主动。”
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JCNC”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在使用时注明“来源:4858美高梅登录中心网络传播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